欢迎您访问浙江海事局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宁波海事局 / 宁波海事 / 领导活动

港口国圆桌会议演讲稿:大力推进港口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7-11-21 08:19    作者:宁波海事局     文章来源:宁波海事局

  

  大力推进港口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

  ——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为例

  2017年7月10日

  (李表康)

  尊敬的褚市长、各位同仁:

  下午好。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事故、大连的“7.16”事故、渤海的“蓬莱19-3”事故等,其污染面积之大,生态损失之严重,引起普遍关注,凸显了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港口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是港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后一道安全带,此类事故一旦处置不当,对港口的发展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加快推进港口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各位同仁,我今天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力推进港口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为例。

  一、宁波港域港口发展及危险货物运输现状

  宁波港域日均船舶流量3500余艘,日均危险品船舶进出港107 艘次,辖区内客船、渔船、危险品船航行作业密集繁忙,桥梁、管线、航道交叉影响,是中国沿海港口交通最密集的水域之一。201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9.22亿吨(全球第一)、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2156.1万标箱(全球第四)、同比增长4.5%。其中,宁波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4.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69.6万标箱。一季度,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88.06万标箱,位列全球第三。

  在巨大的货物吞吐量、繁忙的船舶交通、复杂的通航环境下,宁波港域危险货物运输保持了高位运行,其主要有四方面特点:一是吞吐量大。2016年,宁波港域危险货物吞吐量1.87亿吨,占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的37.83%。其中,超大型油轮VLCC进港287艘次;原油吞吐量9435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50.45%;散装化学品吞吐量为2130.7万吨,占比11.39%;原油过驳21艘次,过驳量2770万吨。二是品种繁多。宁波港域危险货物主要有油类、散装化学品、液化气、固体散装和包装危险货物等。仅港口散装化学品就多达100余种,代表性货物有甲苯、对二甲苯、苯乙烯、乙二醇等。三是码头密集。宁波港域现有码头泊位共557个,其中危险品泊位11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05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27个。其中,油轮泊位66个、散化泊位33个、LNG泊位1个。大榭实化45万吨级原油码头为亚洲最大原油码头。四是环境敏感。宁波附近水域渔业、旅游和临港工业发达,近邻著名的舟山渔场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区域内还分布有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取水口,环境敏感资源分布较广。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将对海洋环境、渔业生产、港口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宁波港域船舶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应急指挥体系较为完善。我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宁波市海上搜救中心,负责组织指挥宁波水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该中心由市政府牵头,海事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包括军队、海洋渔业局等39家成员单位参与,形成了较为顺畅完善的海上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二)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基本完成。于2016年完成《宁波市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对全面整合水上污染应急处置力量,优化各类应急设备器材的配置与储存,培养专业应急队伍,科学配置应急力量,有序推进港口污染应急能力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安排。

  (三)初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应急力量格局。通过国家投入、政府支持、企业自筹、社会响应的方式,全力整合港口应急资源,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专业和社会辅助”三位一体的应急力量发展格局。

  一是以国家大型溢油应急设备库为依托的政府应急力量。宁波溢油应急设备库是中国沿海三个国家大型溢油应急设备库(宁波、大连、珠海)之一,于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495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966平方米,配备一艘综合溢油清污船“海特111”,可对抗1000吨船舶溢油。

  二是以甬洁清污公司为主体的社会专业力量。该公司为宁波地区唯一一家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拥有应急设备库2座、码头2座、浮油清污船2艘、辅助船舶8艘,应急设备综合清除控制能力约500吨。

  三是以辖区港航、码头企业为补充的社会辅助力量。宁波海事局牵头组织形成了以各港航企业应急力量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近300人。北仑、镇海、大榭、穿山四大港区区域联防体有关建设评估已经通过,预计总溢油应急能力超过1400吨。宁波舟山港首艘码头单位自主投资的配套多功能清污船已经开建,总投资2300万元、容量350立方。

  目前,宁波港域有各类围油栏47400米、收油机53台、消油剂共计约150吨、吸油棉共计约80吨、吸油拖栏200米,按照人员配备情况和理论卸载能力、围控能力、机械回收能力等方面测算,可应对开阔海域溢油事故的最大溢油量约为1500吨。

  (四)溢油应急监视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雷达监视。宁波海事局“海巡22”、“海特111”等船上均已安装船用溢油雷达,可在巡航中及时发现海上溢油。二是CCTV监视。辖区5万吨级以上油码头已全部安装溢油监视监测报警装置及CCTV监视系统,可直接对码头前沿范围内水域的溢油情况进行监视。三是油类专项浮标。海洋与渔业部门设置油类专项浮标,对海洋油污进行监测。

  三、宁波港域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结合国内外溢油应急处置的经验和教训,宁波港域下一步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升溢油应急能力。

  (一)构筑更加高效快速应急处置体系。发布实施《宁波市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健全海上船舶污染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市、港区、企业三级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演练量化评估指标和标准,强化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应用,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在国家海上溢油应急处置信息平台的架构下,建设市海上船舶污染应急指挥中心(与市搜救中心合署办公),实现信息管理和响应指挥功能。

  (二)强化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海上船舶污染应急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建立调用专家参与应急工作机制。二是扶持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清污企业作为海上船舶污染应急的骨干力量,加强应急人员的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到2020年,专业应急队伍的总人数不低于100人。三是推进志愿者清污队伍建设。依托油污水接收单位、港口、码头等企业,组建一批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清污队伍,到2020年兼职清污队伍的总人数不低于500人。

  (三)加强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力度。建立全方位的海上溢油监视监测系统,实现监视监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在海巡艇、海监船、清污船船舶上安装溢油雷达监视系统,实现溢油常规监视,针对事故多发时段和高风险水域开展溢油事故的连续监视监测。利用现有的交管监控系统(VTS),改造安装溢油雷达,对覆盖宁波港域水域的海面溢油进行监视。配置无人机监视系统,建立小型无人飞机对海域船舶污染进行常态化监视。以现有的海洋环境监测站点为基础,完善专门针对海上溢油的监测网络,配置浮标监测系统,将油类、芳香烃类物质纳入海水常规监测指标体系当中。

  (四)提高溢油应急设备硬件配置水平。一是完善宁波港域溢油应急联防体建设,建立区域性海上污染应急设备库,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应急设备,提高应急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建设溢油应急基地,依托专业清污公司增添关键溢油应急设备,改建或新建专业浮油回收船和辅助船,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就近到达事故地点。三是配套建设岸线清除能力,考虑最不利情况下海上污染物全部上岸清除的需要,岸线清除能力目标与海上应急清除能力目标基本一致,保障宁波市岸线清除能力至少达到2400吨。

  四、国际合作展望

  (一)加强基础研究合作。随着《MARPOL73/78》、《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OPRC1990)、《2000年有毒有害物质(HNS)污染事故防备、反应与合作议定书》(OPRC-HNS议定书)等公约的生效实施,港口防污染内容从油类拓展到有毒有害物质、大气、生活污水等等,加强对国际公约的跟踪研究已是全球性课题。我们建议:根据各国国情,深入推进履约团队基础性合作,开展防污染领域的专题研究,推动建立完善的海上溢油应急反应机制、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等。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应急反应的技术、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与议定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宁波舟山港是这类物质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我们迫切希望加强该领域的国际交流和研究,不断提升宁波舟山港防污染应急水平。

  (二)加强联合应急演练。重大溢油事故,其污染往往会影响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aldez)号、“阿莫柯-卡迪兹”(Amoco Cadiz)号等世界重大溢油事故,不仅给事发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还严重损害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OPRC1990制定的目的就是促进各国加强油污防治工作,强调有效防备的重要性,在发生重大油污事故时加强区域性或国际性合作,采取快速有效行动,减少油污造成的损害。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应急演习,积累溢油应急响应和合作经验,提高联合应急反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港口国监督合作。港口国监督是减少和预防船舶溢油风险的重要手段,我们建议进一步统一标准、深化合作:一是对抵港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方面进行检查,严厉打击低标准船舶,加快推进老旧船舶的淘汰;二是突出对大型油船、化学品船、老龄散货船,以及油改散(油轮改建散货船)船舶进行检查,督促船舶承运人使用高质量船舶从事航运市场营运;三是突出对船员防污染设备操作以及防污染安全知识的检查,提升船员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加大污染事故船舶违法惩罚力度,采取诸如滞留、拒绝进港或驱逐出港等强力措施,提高船舶的违法成本;五是深化港口国监督国际合作,与船旗国政府、船级社建立协作机制,向进港船舶发布航行安全和防污染提示,及时通报污染事故案例。

  (四)加强人员互派交流。宁波舟山港是一个国际大港,  235条航线连接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加强各领域的国际交流十分重要。目前,卫星遥感、航空监视、溢油模型研究等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正在给溢油应急反应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各国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危化品专家、溢油应急专家和设备使用专家。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业务交流,互通经验、互派人员,分层次开展应急处置业务培训。通过跨国、跨地区间互派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应急专家指挥、协调、处置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预防和处置海上船舶污染事故中的参谋和智库作用。

  各位同仁,中国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今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在溢油应急领域拥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合作空间,让我们携手并肩,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通、互学互鉴,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谢谢。


网站帮助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纠错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叶青兜路1号

主办:浙江海事局 您是本站第 个访问者

浙ICP备12029468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2609